【海韵大讲堂】第二百六十八期:解析深海化能共生-单细胞视角下的动物-微生物共生互作

发布时间:2024-11-27浏览次数:10

报告人:王昊,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晚上19 : 30

报告地点: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致用楼317教室

主持人:宋小瑞 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

王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发育与海洋动物共生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其研究重点聚焦于深海极端环境(如冷泉、热液)下的化能生态系统。通过深海原位实验,深海原位单细胞等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深海共生动物及其宿主-共生菌的互作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深海共生动物对化能营养的适应机制,以及宿主与共生菌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分子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eLife,ISME J,Animal Biome,iScience,Deep-sea Research等国际主流期刊,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鳌山科技创新等多个科研项目。


报告简介: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及其独特的生物群落,是20世纪后期科学史上的一项里程碑式发现。在完全黑暗、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中,这些生态系统依赖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利用海底冒溢的还原性气体(如硫化氢和甲烷)的化学能固定碳,构建出独特的生命网络。这一网络支撑了包括贻贝、管虫和蛤类在内的大型共生生物的生存与繁衍。这种完全脱离阳光的生命体系颠覆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传统认知,拓展了人类对生命极限和适应机制的理解。深海共生动物与化能细菌之间形成了高度协作的代谢互作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调控机制与生态意义,至今仍是科学界探索的前沿热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深海原位实验和单细胞组学等先进技术,解析了共生组织的细胞功能与构成,深入探讨了深海共生动物与其共生微生物的代谢互作模式。研究发现,共生动物通过在共生组织内创造功能迥异的“微生态位”,精准调控共生细菌的功能,从而实现高效的化能合成,为深海生命适应极端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