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大讲堂】第二百八十期:南海台风-内潮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 2025-04-18 浏览次数: 30
 

报告人:管守德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4: 00

报告地点: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闻天馆203会议室

主持人:宋翔洲  教授


报告人简介:

管守德,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台风与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相互作用、内波与混合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东北部-吕宋海峡”共享航次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展了连续十余年的南海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现场观测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南海背景内潮调制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台风尺寸、路径等自身参数影响台风强度演化的海气耦合机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西北太平洋登陆中国台风威胁大大增加。主持国家级项目/课题4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Atmospheres, 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海洋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入选了联合国海洋十年“联合观测计划”热带气旋示范项目专家组 (大陆唯一),获得2022年度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报告简介:

台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海气耦合系统,台风强烈的风应力会在上层海洋激发近惯性内波并引起剧烈的海表面降温,降温会减弱海洋向台风的热量输送,抑制台风强度的发展。南海台风频发,同时具有全球最为活跃的内潮过程,本研究基于现场潜标观测、多源卫星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实验,发现内潮作为背景场可显著调制南海台风-海洋耦合过程。一方面,背景内潮与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发生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激发高波数的次级波动,近惯性内波能量向小尺度内波转移,导致同等台风强度下南海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振幅明显偏弱另一方面,内潮与近惯性内波非线性耦合作用加强了次表层海洋剪切不稳定和垂向混合,放大了海表面降温和负反馈作用,进而显著抑制南海台风强度发展,导致南海虽然是全球范围内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但超强台风比例全球最低,因此,内潮的抑制作用使得南海成为超强台风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