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大讲堂】第一百七十六期暨庆祝河海大学建校105周年、海洋学院成立5周年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29浏览次数:783

报告题目:挺近深海大洋-西太平洋深海动力过程和气候效应的观测研究进展

报告人:汪嘉宁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持人:宋翔洲教授,河海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下午14:00

报告地点:河海大学闻天馆402

报告人简介:

  汪嘉宁,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学者。2013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曾在加拿大海洋渔业部Bedford海洋研究所访问学习。现主要从事深海多尺度动力过程和气候效应等研究,发表包括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J. Phys. Oceanogr.、J. Geophys. Res.、Prog. Oceanogr.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10余篇。基于现场自主观测数据,突破和丰富了对西太平洋中深层环流的认知和理解,阐明了西太平洋深层西边界流、赤道中层流的季节内、季节、年际等多时间尺度变异规律和物理机制,通过地形和行星罗斯贝波、近惯性内波等建立起深层海洋与上层海洋的能量联系通道,揭示了复杂地形在中深层环流变异中的作用。发现西太平洋上层热点区域流场可突破厄尔尼诺春季预报障碍;建立了底边界动力和界面通量的普适量化关系。承担中国科学院西太平洋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设,担任了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基金委多个大洋航次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等项目。

报告简介:

  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大的暖水体-暖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动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台风活动,西太平洋也是全球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分支,数百乃至数千米的深海是海洋和气候系统物质能量平衡和变化的缓冲器和存储库,因此迫切需要对西太平洋全水深海洋动力过程进行长期、系统和综合的观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域布放了20余套深海潜标并实现稳定运行,现已成功获取连续6年的温度、盐度和海流等数据,实现了深海观测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科研和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大洋的水文和动力状况,对深海数据的查看模式从“录像回放”变成“现场直播”。基于现场自主观测数据,西太平洋三维环流的认知被逐步拓展到中深层,并建立起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