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宋翔洲

发布时间:2021-07-06浏览次数:7925

宋翔洲,男,19838月生,汉族,山东即墨人,教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青年人才。20216月被聘为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26月被聘为河海大学海洋学院院长。202312月被聘为自然资源部南京边缘海海气界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20067月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专业学士学位;20127月获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赫崇本奖学金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至2011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博士生联合培养。20127月起,在中国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工作,其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库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进行客座访问。20191月,调入河海大学任教。担任热带太平洋观测计划科学工作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第五届指导专家组成员,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地球科学领域编辑工作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风暴潮与海啸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理学2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SCOR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等,是《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编委和主要组织者之一。

海洋与大气界面之间的热通量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是海气相互作用、气候系统动力学和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基础。围绕海气热通量不确定性很大且全球不平衡的问题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海洋能量平衡物理约束和定点观测初步量化了海气热通量的不确定性;二是利用多源海气界面观测手段,初步揭示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尺度变化机制;三是利用精细化时空观测,初步剖析了中小尺度物理过程对海气热通量的调制作用。以第一兼通讯作者身份在GRL, MWR, JGR:Oceans, DSR-I, JClimJTECH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独立作者论文4篇;与团队在Nature子刊, GRLJPO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编著《海气相互作用导论》,牵头翻译《物理海洋学导论》,两次获得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承担《海洋科学导论》(本科生)、《卫星海洋学》(本科生)、《专业英语》(本科生)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生)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