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2江苏省大学生海洋低碳技能大赛在河海大学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江苏省海洋学会和河海大学校科协主办,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承办。共有江苏省5所涉海高校,15支队伍,近60人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江苏近海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河海大学的“新型薄膜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开发”“江苏省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渔业碳汇情况调研报告”等3件作品获一等奖。另有6件作品获二等奖、6件作品获三等奖。


本次大赛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加快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大学生对“双碳”战略的认识,增强大学生践行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感。竞赛过程中,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的5位专家评委分别对每件作品进行点评赋分。整体上,各参赛队伍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新风采,通过作品提出了海洋固碳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体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江苏省海洋学会理事长齐义泉为优胜选手颁奖,并祝贺大家在此次比赛中能够有所收获,勉励各参赛队伍以后再接再厉,勇于探索。海洋学院冯涛副院长参加会议。
附:
2022江苏省大学生海洋低碳技能大赛获奖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推荐单位  | 项目成员  | 
一等奖(2项)  | |||
1  | 江苏近海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  | 董芯蕊、吴痕、赵睿  | 
2  | 江苏省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渔业碳汇情况调研报告  | 河海大学  | 孙炜、林陈、林亚宁  | 
3  | 新型薄膜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开发  | 河海大学  | 李席席、张策、姚婷、张瑞增、苏博成、曹乐  | 
二等奖(6项)  | |||
1  | 首创“光伏+”微藻零碳集成示范装置  | 河海大学  | 房世豪、邹文琪、万佳阳、刘奕彤、徐一帆  | 
2  | 变废为宝,降污减排—蟹壳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微塑料和亚甲基蓝的去除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  | 纪一宁、王号、王雨、张彤宇、康静静、周健、姜梓林、陈起  | 
3  | 卡拉胶寡糖助力海洋低碳,实现渔业增收  | 南京工业大学  | 魏衍尚,李丽,王辉,杜雨晴,李雅妮,陆志毫,雒元  | 
4  | 海洋信息导航的应用软件开发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张淑婷、魏婧雅、黄颖娴、丁雪妍、施博谞、王梓琦、赵海波  | 
5  | 罗源湾贝藻间养固碳效应及关键技术  | 江苏海洋大学  | 陈泽宇、黄晶晶、王馨、毕冬泉、吴睿杰、马文婷、萧荣达  | 
6  | 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 南京师范大学  | 赵宇佳,高颖,陈佳慧,朱栩怿,陈诗颖,李光阳  | 
三等奖(6项)  | |||
1  | 沿海多生态系统共存使有机碳的分布归趋复杂化  | 南京师范大学  | 宋欣、范魏丰、俞越、耿乐、袁振威、商美琪、崔杨  | 
2  | 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沿海漂浮着落垃圾体量反演方法  | 南京师范大学  | 吴涵、何琛、周钰炜、蒋辰、齐金宝、王远、左忆萍、阮振林、陈蓝宇  | 
3  |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海洋垃圾分拣系统  | 南京师范大学  | 褚鹏 罗声 刘雨曦 王思进 陈和雨  | 
4  | 东海岛潮间带柱状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 南京师范大学  | 唐潇、李乔、赵敏、周红武  | 
5  | 从黄海浒苔的时空分布特征看双碳平衡与浒苔治理前景  | 南京大学  | 田嘉慧、罗凯、马绮彤、李溪若、郑宇君  | 
6  | 一种虾类性腺智能识别装置  | 江苏海洋大学  | 王超、王伟丽、徐凯、刘雪、刘德雪、黄贵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