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复杂环境下水色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
报告人:何贤强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5年3月27日下午15:45 – 17:00
报告地点: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海洋学院507会议室
主持人:唐佑民 教授
报告人简介:
何贤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杰青、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担任国际海洋水色协调组织(IOCCG)执行委员、《海洋学报》副主编。已主持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基金6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海洋公益项目1项、国家专项10余项。主要从事海洋水色遥感机理研究,领先建立了海-气耦合矢量辐射传输模型,首次提出了基于蓝紫光的近海浑浊水体大气校正算法,以及基于平行偏振等效辐射的水色遥感新方法。在RSE、IEEE-TGRS、BG、OE、JGR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报告简介:
水色卫星遥感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自1978年国际首颗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器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已发射了近30颗可观测海洋水色的卫星。我国海洋水色卫星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2002年成功发射首颗自主水色卫星HY-1A,至今已发射了5颗专用水色卫星,形成了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每天业务化监测能力。然而,当前国际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高纬度海域冬季或中低纬度海域晨昏时刻的弱光照水色遥感,近海高浑浊水体和受陆源气溶胶影响下的水色遥感技术,以及面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海陆交互区高空间分辨率水色遥感技术。针对上述挑战,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技术进展。本报告将系统阐述我国在复杂环境下水色遥感领域的新进展,重点报告晨昏/极地弱光照遥感技术,近海高浑浊/陆源气溶胶影响下水色遥感技术,以及近岸水体高分辨率水色遥感技术。